亲密的异性朋友,可能是长寿的关键?半世纪灵长类研究得到了最新结论
与人类一样,安博塞利狒狒的寿命也受到社会阶级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狒狒。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李姗珊
编辑 魏潇
安博塞利的狒狒研究计划
1963 年,当 Jeanne Altmann 与丈夫 Stuart 来到肯尼亚的安博塞利盆地寻找合适的狒狒研究场地时,她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狒狒的世界中度过。在马赛-安博塞利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后,她回到了芝加哥大学。这一年的经历让 Jeanne 对狒狒产生了兴趣,1971 年 6 月,在 Stuart 的劝说下,他们重新回到了肯尼亚公园,并一同创办了直至今日的安博塞利狒狒研究计划(Amboseli Baboon Research Project)。
安博塞利项目的开创,促进了不少对野生动物生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这其中包括了《狒狒生态学》的出版以及狒狒行为的系统观察方法论 [1]。关于方法论的论文于 1974 年发表,至今已经被引用超过 1 万 6 千多次,而 Jeanne Altmann 也早已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名誉教授。“他们的研究改变了这个领域。”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 Larissa Swedell 如此评价。至今为止,该项目已经记录了长达 49 年的数据。
狒狒的生态观察
有了 49 年的庞大数据库,科研团队能够探究其他野生动物研究项目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影响狒狒,尤其是雄性狒狒生存状况的社会因素是什么。由于雄性狒狒在种群中的生活状态不如雌性稳定——它们更容易受到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种群间流窜。因此,探明雄性狒狒的生存状况,需要大样本量的支持。
沿用 Jeanne 的研究方法,如今的安博塞利项目负责人 Susan C. Alberts 带领团队分析了数据库中的 542 只成年狒狒自 1984 年 1 月到 2018 年 12 月以来每一天的生活轨迹。他们想要知道:狒狒的寿命与其社会联系/社会地位是否相关?这种关联性是否可以被套用在人类社会中类似的情况中?
图片来源:Pixabay
社会与寿命
通过分析安博塞利狒狒的寿命和社会联系/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们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在过去,科学家们一度认为,雄性狒狒结交异性“好友”是一种对未来生育机会的投资。而本研究却显示,对于雄性狒狒而言,单纯的异性友情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还能为雄性带来好处:与雌性关系较为亲密的雄狒狒死亡率较低。异性社会联系评分高一个标准差,雄性狒狒的死亡率会降低 28%。科学家们认为,由于安博塞利盆地的狒狒群中,近半数的雄性在生育年龄段之内死亡,雄性狒狒的自然寿限(natural lifespan)受到他们在最佳生育年龄段间存活率的影响。因此,异性关系更好的雄狒狒死亡率较低,自然寿限也更长。这是首个在人类以外的生物中发现了雄性自然寿限与其社会联系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研究。对雌性狒狒而言,寿命与社会联系之间的关系要更为紧密:异性社会联系评分提升一个标准差,雌性狒狒的死亡率能降低 31%。此外,同性友谊(37%)比异性友谊更有利于提升它们的存活几率。根据以往研究的结果,这是由于更好的同性关系可能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盟友,以及在在竞争有限的交配资源时,更易获得其他雌性的容忍等。
图片来源:Pixabay
对人类的启示
这项研究或许能够推动我们对人类寿命的理解和调控——许多研究证明,人类寿限的增长在狩猎-采集社会就已经开始了 [7,8],这远远早于农业的出现以及西方药物的发展。因此,部分研究者认为,单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来探究人类寿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想要真正理解人类寿限的增长,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研究,探讨寿命较长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自然寿限与人类的异同,从而更好的理解人类寿限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 [9]。安博塞利计划的意义不仅在于更好的保护野生狒狒种群,它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自身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过去,安博塞利团队平行研究的证据,为荷兰战后新生儿的疾病学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0]。随着项目的发展,或许未来有一天,人类寿命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会在安博塞利计划的支持下,得到更清晰的解答。论文信息:Campos, F. A., Villavicencio, F., Archie, E. A., Colchero, F., & Alberts, S. C. (2020). Social bonds, social status and survival in wild baboons: a tale of two sex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375(1811), 201906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如需转载,请在“科研圈”后台回复“转载”,或通过公众号菜单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
1. Altmann, J. (1974). Observational study of behavior: sampling methods. Behaviour, 49(3-4), 227-266.
2. Setchell JM, Smith T, Wickings EJ, Knapp LA. 2010 Stress, social behaviour, and secondary sexual traits in a male primate. Horm. Behav. 58, 720–728. (doi:10.1016/j.yhbeh.2010.07.004)
3. Roberts ML, Buchanan KL, Evans MR. 2004 Testing the immunocompetence handicap hypothesi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im. Behav. 68, 227–239. (doi:10.1016/j.anbehav.2004.05.001)
4. Anderson JA, Johnston RA, Lea AJ, Campos FA, Voyles TN, Akinyi MY, Alberts SC, Archie EA, Tung J. 2020 The costs of competition: high social status males experience accelerated epigenetic aging in wild baboons. bioRxiv 22, 961052. (doi:10.1101/ 2020.02.22.961052)
5. Lea AJ, Akinyi MY, Nyakundi R, Mareri P, Nyundo F, Kariuki T, Alberts SC, Archie EA, Tung J. 2018 Dominance rank-associated gene expression is widespread, sex-specific, and a precursor to high social status in wild male babo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5, E12163–E12171. (doi:10.1073/pnas. 1811967115)
6. Archie, E. A., Tung, J., Clark, M., Altmann, J., & Alberts, S. C. (2014). Social affiliation matters: both same-sex and opposite-sex relationships predict survival in wild female baboo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81(1793), 20141261.
7. Gurven, M., & Kaplan, H. (2007). Longevity among hunter‐gatherers: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3(2), 321-365.
8. Blurton Jones, N. G., Hawkes, K., & O'Connell, J. F. (2002). Antiquity of postreproductive life: Are there modern impacts on hunter‐gatherer postreproductive life span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14(2), 184-205.
9. Emery Thompson, M., Rosati, A. G., & Snyder-Mackler, N. (2020). Insights from evolutionarily relevant models for human ageing.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5(1811), 20190605
10. Pennisi, E. (2014). Baboon watch. Science, 346(6207), 292-295
▽精彩回顾▽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